专家:中国与欧盟有巨大的合作潜力
本报记者 郝亚娟 张荣旺 上海、北京报道
在全球贸易格局重构的大背景下,中欧产业链加速融合。据海关统计,2025年一季度,中欧双边贸易额达1.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
时值中国和欧盟建交50周年之际,“中欧建交50周年论坛”近日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校区举行。
欧洲理事会前主席、比利时前首相、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特聘教授夏尔·米歇尔(Charles Michel)表示,当前世界正处于一个关键十字路口,面临着贸易保护主义、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风险、国家主权与安全等诸多挑战。他表示,欧盟的战略自主是唯一前进道路,也是必然出路。米歇尔强调了自由贸易对欧盟走向成功的重要性,并指出市场是展开良性经济竞争的基础。欧盟“多元一体”的格言与中国“和而不同”的理念使双方互为理想的合作伙伴,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以及帮助发展中国家等关键领域,双方具有巨大的合作潜力。米歇尔表示,希望中欧双方能从过往经验中汲取智慧,并对未来双方关系发展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应当基于自身特点来考量,不受其他第三方的影响;二是必须以负责任的态度,秉持尊重、透明和真诚的原则管控双方的分歧与差异,以增进相互理解。
中国商务部原部长陈德铭发表题为“中欧战略合作行稳致远”的演讲。他表示,50年来,中欧已成为内生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双方相互尊重,坚持基于规则的多边主义,为中欧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注入新动力。然而,当今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如全球化治理严重缺失,美国单边主义和关税政策重挫全球经济秩序,愈演愈烈的地缘政治和局部战争等。他呼吁,中国与欧洲共同位于亚欧大陆之上,理应团结携手,肩负起历史责任,决不能让人类文明和二战以来的成果倒退。亚洲和欧洲以规则为基础的进一步开放,不仅可造福所在地区的企业和人民,也将极大巩固国际多边经济秩序。
(编辑:朱紫云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