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六幅画作566万元!宁波沙耆被誉“中国梵高”

2025-07-28 10:26:00     阅读量:0

拍卖会现场。

7月26日晚,杭州西泠印社春拍现场灯火璀璨,油画·现当代艺术专场迎来高潮时刻。

中国现代油画大师沙耆的六幅作品悉数成交,总成交额达566.95万元,其中在比利时留学时期创作的静物画《白玉藤》以207万元(含佣金)高价落槌,远超估价,成为全场焦点。

油彩中饱含鲜明的东方特色

沙耆(1914-2005)生于浙江宁波鄞县(现鄞州区)塘溪沙村,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传奇人物。

他早年师从徐悲鸿,后赴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深造,成为首位荣获该校金质奖章的中国留学生,更曾与毕加索同台展出。

此次西泠春拍特别策划“花开比利时——沙耆逝世二十周年纪念专题”,以六幅作品串联起其艺术生涯的三个关键阶段,展现其“融西于中”的独特风格。

《母与子》。

沙耆留学初期(1937-1942)的作品充满赤子情怀。

沙耆以中国传统题材入画,将西方油彩与中国画线条结合,形成壁画般的厚重质感。

本次拍出的《母与子》(57.5万元成交)以古典仕女形象为蓝本,融入油画的光影层次,画面中母亲低眉抚子的温情瞬间,暗含艺术家对远方妻儿的思念。

据史料记载,沙耆离家时妻子已有身孕,家书中的殷殷嘱托成为其创作的精神底色。

《抚琴赏乐图》。

同样引人注目的《抚琴赏乐图》(20.7万元成交)则以“箜篌”为符号——琴柱顶端的凤凰首彰显中华特色,而透视与色彩的处理全然西化。

这种“以油画释国风”的手法,恰逢欧洲“中国热”兴起,使沙耆在异国迅速崭露头角。

而《呦呦鹿鸣》(103.5万元成交)以石青、石绿等传统矿物色入画,鹿群姿态飘逸如唐宋画卷,却被赋予野兽派的强烈笔触。

正如艺评家史蒂凡所言:“这些作品是冲突的融合,见证了一个超越艺术领域的存在。”

《呦呦鹿鸣》。

印象派的光影与野兽派的色彩融合

中期(1943-1947)的沙耆逐渐转向对纯粹形式的探索。在恩师巴斯天的指导下,他融合印象派的光影、野兽派的色彩,创作出《白玉藤》这一佳作。

画中白色桌布以刮刀堆叠出雕塑般的肌理,背景的模糊笔触与之形成张力,而点缀其间的藤花则透露出对妻子的缱绻深情。

《白玉藤》。

比利时评论家曾惊叹:“他的静物画中,粗犷与细腻、光亮与暗淡达成完美平衡。”

人物画《皇家美术学院同学像》(109.25万元成交)同样诞生于这一时期。

1945年的沙耆已享誉欧洲,他以大面积色块烘托舞会中的女同学,裙摆的流动感似有马蒂斯之风,而面部刻画却秉承中国画的“传神”理念。

《皇家美术学院同学像》。

同年,他在比利时小画廊举办个展,作品《雄师》被赠予中国驻比使馆。

晚年笔触中的本土回归

晚期(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沙耆虽饱受疾病困扰,却展现出更强烈的生命意志。

1984年所作的《红鲤鱼与映山红》(69万元成交)中,油彩变得稀薄灵动,鲤鱼与花卉的构图暗合“年年有余”的民俗寓意,而斑斓的釉色器物又呼应了早年的静物主题。

《红鲤鱼与映山红》。

沙耆的艺术人生恰如彗星划过中国现代美术史——从鄞县乡野到布鲁塞尔美术学院,从古典写实到抽象表现,他始终以东方哲思为根,以西方技法为翼。

浙江省博物馆时任馆长陈水华曾在“沙耆110周年艺术展”上评价:“他拉近了中国油画与世界的距离,是一块无可替代的里程碑。”

#宁波头条##宁波##头条##宁波身边事#

记者 黄银凤 编辑 王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