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还在工作,获奖无数:这位高能量大师终于来上海了
阿尔瓦罗·西扎(Álvaro Siza),是建筑界有史以来获奖最多的个人。如今,92岁的他已在世界各地留下了550余座建筑杰作,并依旧在一线创作着。

西扎的重要奖项包括:普里兹克建筑奖、密斯·凡·德罗欧洲当代建筑奖、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奖、威尼斯双年展终身成就金狮奖等©JOÃO MORGADO © Fernando Guerra|FG+SG © Hou Pictures
正如普利兹克奖的获奖点评:“他的作品看似简约…实则蕴含着高度的复杂性。每一根线条都以巧妙与笃定的姿态被安放…给人感官的愉悦和灵魂的升华。”
自2005年起,西扎在中国持续创作了近20年,他将这段时光称为“生命中最幸福的岁月”:受好友王澍邀请打造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为东钱湖畔的风景着迷,主动设计的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

“阿尔瓦罗·西扎的档案”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今夏,西扎迄今亚洲最大规模的个人回顾展落地上海,这也是目前对其建筑生涯最为全面的一次呈现。一条与和西扎紧密合作了近50年的建筑师卡洛斯·卡斯塔涅拉(Carlos Castanheira)进行了一次独家对谈,揭秘这位史诗级大师的传奇与日常。“他每天都在工作,不去度假,也不喜欢社交聚会,创作就是他生命的全部。”
92岁,最“年轻”的建筑师

西扎和卡洛斯在东钱湖考察 © 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摄影 : 沃若甲)
走进“阿尔瓦罗·西扎的档案”展览现场,很难不被西扎持久而旺盛的创作力所震撼。展览呈现超800件手稿、模型、雕塑等作品,绵延近一公里,而这仅仅是这位92岁大师创作生涯的冰山一角。
“在过去的30年里,我们整理了大量西扎的模型、手稿、绘画,有时候单个项目的相关文件就超过了一万份。西扎非常喜欢中国,很遗憾因为身体原因,他无法乘坐长途飞机来到现场,但他亲自指导了这次展览。”卡洛斯·卡斯塔涅拉笑着告诉我们。


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葡萄牙国家馆,里斯本,1998年 © Giovanni Nardi


思惟园艺术馆,韩国,2018年 © Fernando Guerra | FG+SG
从学生时代便于西扎合作的卡洛斯,已和西扎并肩工作了近50年。“我总是说,西扎是我认识的最‘年轻’的建筑师。因为他永远在变化,永远在试图做得更好,永远让人惊喜。”
“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快做完方案(并且那个方案已经很好了),西扎又带着新的主意来了。对于我们来说自然是有些无奈的,但一旦我们看了他的想法,大家立刻会说:这太有趣了,我们再试一遍!”
西扎的求新,并非张扬地标新立异,而是针对每一个新的场地和条件,巧妙地处理建筑、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宛若浑然天成。


博阿·诺瓦茶室,莱萨·达·帕尔梅拉,1958-1963年© JOÃO MORGADO © Fernando Guerra|FG+SG
1958年,老师Fernando Távora将博阿·诺瓦茶室交给年仅25岁的西扎。这一传颂至今的经典之作,便是西扎第一个建成的商业委任项目,毗邻西扎的家乡。
他在场地上待了整整一年,甚至将每一块岩石都精确地描摹下来,反复推敲环境与建筑的完美咬合,几乎对地貌的每一个变化都做出反应。茶室不规则的轮廓,压低的崖口,仿佛“匍匐”于岩石之中。


海边泳池,莱萨·达·帕尔梅拉,1965-1966年© Fernando Guerra|FG+SG
而紧接着在不远处设计的海边泳池,西扎则以最克制的构筑手法,试图与景观间建立一种更本质的联系。所有的要素——两个泳池、平台区、更衣区和一个酒吧——都嵌进岩石,刻意模糊边界,与海洋融为一体。
“最初的几次涨潮中,海浪带走了部分墙体,对那些不适宜的地方进行了修正……大自然会替你做选择。”西扎曾如此写道。如今,泳池一年只有三个月开放,剩下的时间海水会将其淹没。


博阿·诺瓦茶室内景 ©Juan Rodriguez © Fernando Guerra|FG+SG
西扎还精心设计了游览者的动线,让周边的自然景观戏剧性地出现、消失。“选择特定的风景对西扎来说非常重要,就相当于在内部营造出了不同的氛围,而不是一遍又一遍地看同一处风景。”西扎的学生、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安东尼奥·乔彼纳(António Choupina)如此解释。


实联化工水上办公楼,淮安,2014年© Fernando Guerra|FG+SG
中国独特的地貌环境也给了西扎无尽的灵感。实联化工水上办公楼呈弧线扭转,仿佛盘踞水上的“卧龙”,堪称一项宏大的建筑创举。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杭州,2018年© Fernando Guerra|FG+SG
受王澍、陆文宇夫妇邀请设计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三角形的布局最大程度利用国美校园中剩余的不规则空地,又用错落的开口化解了锐角空间。
外立面采用红色阿格拉石材一直延伸到屋顶,是对周边环境——象山的致敬。西扎还特意保留下场地上原本的一颗老樟树,围合成内向的小庭院,“把美好藏在中间,自己看。”


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宁波,2020年© Hou Pictures
位于宁波的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则是西扎在东钱湖畔实地考察后,主动根据当地绵延的山峦设计的。黑色外墙看似格格不入,实则是为了让建筑能根据每天的光线不断变化。
“其实原来设计的是纯铝合金的颜色,建筑工人为了防水先用了一层黑色的保护漆,西扎看了图片之后在最后关头修改了颜色。这是西扎第一栋黑色的建筑,在他已经80多岁的时候,很多人都非常惊讶。但西扎就是这样,永远想挑战自己,走出舒适圈。”卡洛斯回忆。


博萨社会住宅,波尔图,2006年© Joao Ferrand
在卡洛斯看来,西扎的建筑是妥协的建筑,让所有事物和谐共生。而正如将一块礁石、一棵树都与自己的建筑一视同仁一般,西扎始终认为建筑不应该是小部分人的奢侈品。


卡莫尔修道院考古式改造,2008-2015年,里斯本© Fernando Guerra|FG+SG
他的很多项目都是成本很低的:为低收入人群设计简洁实用、有尊严的居所,缓解城市住房紧张;对葡萄牙废弃落败老城区的更新项目,持续几十年……这些看似朴素的建筑,像基石一样支撑起城市更新的希望。
“他用同样的高标准去对待每一个项目的每个细节,甚至是门把手、窗框这样的精微之处。他关心的是如何让建筑能经受住时间考验,一直延续下去。”
“妻子去世后,创作就是他生命的全部"

绘制中的西扎 © Fernando Guerra|FG+SG

西扎的自画像
在日益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化的当下,西扎始终坚持亲手绘制草图。这延续着他最初成为雕塑家的梦想,也是他与32岁便去世的艺术家妻子保持联系的方式。
“他每一天都在绘制,可能有‘万亿’张手稿。在火车上、飞机场,甚至在餐厅里,他也会用桌布绘制项目的手稿,或是一些有趣的自画像——他骑着鸽子、骆驼或马,像是某种自嘲。”卡洛斯向我们感叹。


此次展出的部分西扎手稿
“对西扎来说,相对语言,用绘画向我们解释他的想法是更容易的。因为他很大程度是依靠感觉去创作,他自己的感觉,和想象人们游走在建筑中的感觉。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西扎的作品看似简洁却难以复制,不管什么时候看都不觉得过时。”
事实上,在我们采访的前几天,正是西扎92岁的生日。问及这一天西扎是如何度过的,卡洛斯笑道,“和每一天一样,在工作中度过。”

1980年代西扎在柏林工作©Brigitte Fleck

西扎每周都会到卡洛斯办公室一起工作,两人坐在大型模型中讨论© Carlos Castanheira
“他90大寿的时候,我们本想为他办一场party,被他拒绝了,他不喜欢和很多人一起聚会社交。所以我那天只是简单打了个电话祝他生日快乐,他非常高兴,但是紧接着就聊起了工作的事情。”
“这周三下午,我们又在一起工作,非常高强度。他立刻能明白我们的现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然后就快速进入到下一个项目。等到结束的时候,他问我:还有更多吗?他永远不觉得疲惫和满足。”

西扎和妻子,图源网络

西扎手稿中的妻子
在卡洛斯的印象中,西扎每天都在工作,尤其喜欢在周末,一个人待在工作室里,不受打扰地工作。
“当他的妻子还在的时候,他们还会去摩洛哥度假,也时常和朋友一起聚会。但是妻子去世后,建筑就是他生命的全部。他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做了,这不是贬义的表达,而是一种选择。”



圣玛丽亚教堂,卡纳维泽斯,1996年 © 陈颢
“他不是用爱好或者度假去组织他的生命的。他的每一次旅行都是为了项目,或是为了授课和演讲。创作和工作就是他活着的方式,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他传递自己思想的方式。”
如西扎所说,“最终,是要提高对美的热爱,因为这也意味着对生活的热爱。”
"年轻人,不要错过任何机会"

© Fernando Guerra|FG+SG
如今,虽受身体限制不能远行,西扎每个周末都会向世界各地想要与他交流的人敞开大门,尤其是年轻人,宛若一位“大家的老师”。
曾在数座大学任教多年的西扎曾说,“老师主要的角色不是去教授什么,或是给学生强加想法,而是通过对话,通过对他们工作由衷地欣赏,找到每一个人内在的潜能,并去鼓励、发展那些潜能。”


塞拉维斯基金会-西扎翼楼,葡萄牙波尔图,2018-2022年© Fernando Guerra | FG+SG

波尔图大学建筑学院,波尔图,1996年© Fernando Guerra|FG+SG
“他对所有人都敞开怀抱的开放,无论是谁,只要你有一些好问题,他都会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卡洛斯说。
“我们在中国工作了近20年,认识了非常多中国年轻的建筑师,他们有的事务所还非常小,但做的事情非常有趣。在展览现场,我也很高兴能看到这么多年轻人依旧对西扎如此感兴趣。”


上海嘉定海上博物馆,2019年,未建成,该项目本将成为西扎职业生涯规模最大的项目,但因疫情停摆,卡洛斯告诉我们西扎至今依旧非常希望有朝一日能重启该项目© Germano Vieira, Sara Noronha
“他们中也有不少人会向我倾诉当下建筑行业的困境和他们的迷茫。确实,现在并不是最好的时候。不光是中国,整个世界都陷入了一种巨大的困惑,这对年轻人来说是很困难的。”
卡洛斯告诉我们,他大学毕业的时候,欧洲的状况也非常差,他也经历了一段迷茫的时期。“但哪怕情况再糟,还是会有机会。”

罗伯托伊文斯住宅,葡萄牙马托西纽什,1960-1961年© Fernando Guerra|FG+SG


费兹住宅,波尔图,2010年© Fernando Guerra|FG+SG
“几乎所有我认识的人都是从给自己的朋友或家人设计小房子开始的,西扎也是。他甚至还设计过鸡舍,并笑称那是自己第一次和客户争执——他设计了一个圆柱形的鸡舍,客户拒绝说鸡肯定不愿意住在这样的地方。”
“我也是,毕业后有8年的时间,我都在做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活’,但正是这些项目给了我和西扎工作的机会。”
“所以我想对年轻人说的就是,不要错过任何一个机会,哪怕它看起来再微不足道。如果你真的渴望,你必须拼尽全力去抓住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条”(ID:yitiaotv),作者:朱玉茹,36氪经授权发布。
- 本文分类:实时讯息
- 本文标签:卡洛斯 建筑 工作 博物馆 项目 里斯本 葡萄牙 中国
- 浏览次数:0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5-08-12 09:26:00
- 本文链接:https://www.i985.cn/news/Veol0dao9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