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低空经济如何安全“起飞”?

2025-07-25 22:19:00     阅读量:0

中新经纬7月25日电 (陈俊明)“我们坚信低空经济肯定是万亿级产业。”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深思实验室主任杨军25日在2025(第二十四届)中国互联网大会上表示,低空经济涉及起降点等新基建和通信、导航等大量设备,该产业在2025年可能达到万亿级,到2035年可能超3.5万亿级。

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先载货后载人、先隔离后融合、先远郊后城区的原则,在严控风险、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分类有序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

面对巨大发展空间,杨军认为,低空飞行要把安全放在首位。

挑战性

“低空飞行比高空飞行更具挑战性。”杨军表示,低空主要活动空间是1000米以下的对流层,万米高空则是平流层。相较平流层,对流层存在大量上升下降气流,甚至出现强对流等极端现象。另外,城市高楼林立,有大量城市峡谷风等,形成复杂的风场,为城市内飞行控制、路线规划等提出新挑战。

杨军还提到,低空经济要实现规模化,首先要制定标准。大量低空飞行器采用多旋翼、复合翼等,构型林林总总,非常复杂,由于标准不完善,低空飞行安全系数难以界定。

大数据及基建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前提。

“在数字化时代,低空经济离不开大数据。”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中国AOPA)执行秘书长兼奥帕基金董事长姜谋余表示,低空飞行器要飞起来,需要大量基础设施,涵盖通信、导航、监视、气象等领域。

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CTO杨海明也表示,人们常将低空飞行与电动汽车、自动驾驶进行类比,但其中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因为公路更完善,配备有红绿灯等基础设施,部分车辆已具备一定车路协同能力,但空中的路是不存在的,实现该全新概念需要巨大投资。

除了环境复杂和需要基建投入外,不少专家还提及空域开放度。

山河星航相关负责人告诉中新经纬,空域与机场是当前制约低空发展的瓶颈,与地面交通的成熟发展相比,低空领域的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姜谋余也表示,空域管治目前还是难以放开。

中国互联网协会标准工作办公室主任、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首席专家续合元也提到空域开放度不够,并表示要把空域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加入进低空经济。

安全起飞

“航空界都说无风洞不飞行。”杨军表示,其团队2021年开始谋划低空风洞,2022年开建,目前为止已经满负荷运行约一年,这是低空复杂环境的模拟装置,可形成垂直风、上升下降气流等复杂风场,很多头部企业都在此测试。

行业标准方面,中航(成都)无人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设计师郑勇峰建议,加快制定低空经济领域传感探测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制定飞行器正常及应急处置规范和飞行参数监控标准。加强飞行目的监控,制定飞行控制规范,制定标准的应急处置策略,保证在正常条件下,无人机的可预测性。

为让低空经济稳妥起飞,专家还在投资、管理等角度给出了建议。

姜谋余表示,目前(无人机市场)没那么大,要无人机真正飞起来,需要有规模化的应用场景,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才能拿到规模化的订单,实现正向盈利。资本通过股权投资,跟头部企业进行深度共建,不仅给钱,还要给政策对接、技术对接、地方政府的对接,辅助企业拿市场订单。可搭建政府、资本、企业的低空经济对接平台,加速低空经济落地。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所主任工程师王琦表示,从空域角度看,传统民航空管,可能还是以语音为主,人工操作占比较高。未来面向低空经济的大规模需求,管理难度更大。包括空域管理,交通管控,也需要建立数字化空管系统,去支撑从传统人工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管理转变。(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