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向奔赴”


翻开长三角区域地图,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如同一条珠链,将沿线城市和区域系在一起,串起了产业合作,也联起了协同发展。今年2月举行的普陀区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暨投资促进工作大会现场,普陀区与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镇江、泰州“七市一区”正式携手,共同发力打造沿沪宁产业创新带。
普陀区委书记胡广杰表示,普陀区将全面学习、全面贯彻、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牢牢把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重大机遇,以“千百十”新质产业体系为牵引,高标准打造资源、需求、合作“三张清单”,深入实施创新“一条链”、产业“一幅图”、要素“一张网”、服务“一站式”、市场“一盘棋”五大行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服务链深度融合,把普陀打造成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引力场、智汇源、创芯孵化器和服务中心”,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普陀区北上之后,江苏各城市纷纷南下
作为上海中心城区西北门户,普陀区区位及交通优势明显。高速路、公路穿越而过,城市枢纽站转接四面八方,城市地铁线路内外联通。一条沪宁高速公路串联起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和上海市普陀区。
从高速到高铁,城市之间通行时间的缩短,就是经济联系紧密度的增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造就了长三角“廊”“带”的产业合作基础。
2月中旬持续到3月中旬,近一个月内,普陀区党政代表团连续4周,每周选定一天,前往江苏考察,分别到访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镇江、泰州7个城市,并与各地主要领导会面。每次会面主题均聚焦“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并逐一签署沿沪宁协同创新合作备忘录。
为什么要“北上”?
普陀区的优势在于人才资源和科技力量,但地处上海中心城区,土地、能源等要素保障相对有限,部分科创成果难以“消化”。打造科创走廊、建设创新产业带,目的在于让政府搭台,让企业“唱戏”,提升长三角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领域的分工协同水平。
普陀区“北上”之后,江苏各城市的政府部门和企业也纷纷“南下”。
4月18日,2025泰州—上海创新发展合作会在上海普陀举行。今年,泰州市将与普陀区同步开展系列科创集市活动。为进一步加强与普陀的交流合作,泰州将与普陀携手打造“创新里·泰州-普陀离岸创新中心”,推动两地创新资源深度融合,实现人才、技术与成果“双向奔赴”。
4月22日,江苏省镇江市党政代表团也来普陀区考察调研,普陀区政府与镇江市政府签署两地合作框架协议。
普陀与镇江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今年以来,双方积极探索“龙头在上海、配套在镇江,研发在上海、制造在镇江,孵化在上海、转化在镇江”的“双向飞地”模式。以此次签约为契机,双方将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协同、政务合作、民生共享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合作渠道、搭建合作平台、完善合作机制,携手打造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示范样板。
近日,南京、南通等地发改、科技政府部门和园区企业也纷纷“南下”,与普陀区开展相关合作。
而围绕大院大所、重点产业垂直细分领域,普陀区已面向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率先启动了一批产业创新“链式联盟”。通过为联盟成员量身定制上下游资源、生态伙伴对接,深化“企业出题、院所答题”模式,推动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双向奔赴”。
更多合作项目将开花结果
“面向‘十五五’,普陀区正积极构建‘千百十’新质产业发展体系。”普陀区发改委主任吴新华表示,要大力培育智能软件、数智健康等千亿级产业集群;着力发展网络安全、数字广告等一批百亿级特色赛道;前瞻布局先进材料、具身智能等若干个十亿级未来产业。
这也需要普陀区打破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与沪宁沿线城市共同探索形成更多跨区域协同创新路径,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中发展自身。
曹杨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许春辉介绍,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和沿沪宁带入沪“第一站”,要不断彰显经济“强韧性”,跑出发展“加速度”。围绕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深挖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协同联动发力点,精准链接上下游资源,积极推动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等战略产业聚链成势,电力储能、特种机器人、安全应急等新兴产业靶向发力。
近日,普陀曹杨新村街道与镇江扬中市达成沿沪宁首个县处级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建设中,立足曹杨街道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创新服务等方面的优势,结合扬中市在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高性能材料、船舶海工等特色产业,加强全方位交流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寄予的厚望重托,让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普陀区科委主任李文波告诉记者,普陀区将依托“一带一心一城”空间布局加大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加快人工智能基础和应用建设,构建产业生态加强人工智能企业孵化培育。其中,围绕“人工智能+”细分领域,将推动“沪宁产业创新带”发挥“苏河芯湾”和“网安智谷”品牌效应,做好清华、华师大等高校的科技策源保障承接,持续培育集成电路和网络安全企业。
原标题:《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向奔赴”》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