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创新打造区域竞争新优势
西安都市圈自2022年2月获批以来,各方围绕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任务要求,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同城化发展为方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抓手,多管齐下、统筹推动西安都市圈建设行稳致远,加快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为关中平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创新体制机制。省级层面成立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办公室及国土空间规划协调组等“一办八组”,确立“省级统筹、市级负责、县区级落实”工作机制。市(区)层面建立“四市一区”定期会商制度,联合印发《西安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在功能组团层面,统筹制定七大功能组团建设方案,编制完成首部组团协同发展规划——《西安都市圈高陵泾河新城泾阳三原组团协同发展规划》。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省级层面开展西安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编制工作,推进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完善西安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布局。市(区)层面,交通部门联合成立西安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联盟。西安市聚焦“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持续优化航空、铁路、公路、轨道多元交通网络,加快构建“链接国际,辐射全国,陆海联动,东西互济”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打造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慧先进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目前,都市圈1小时通勤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一核、两轴、多组团”空间格局日益完善。
构建协同创新生态圈。把握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契机,构建联动都市圈、带动陕西省、辐射城市群的协同创新网络。在都市圈层面,西安与咸阳加快推进创新一体化,“西安研发、渭南制造”飞地孵化模式列入全省秦创原建设典型案例。在省级层面,秦创原总窗口同商洛、宝鸡、咸阳等地市建立“双向飞地”,与各市县协同创新基地,推动成立陕西省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联盟,探索“在港孵化+飞地转化”模式。在城市群层面,联合签署《关中平原城市群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协同发展,加速科技成果在地转移转化。
强化产业分工协作。坚持“四市一区”通盘谋划,围绕共建西咸、西渭、西铜产业链群,推动隆基绿能、比亚迪、三星等头部企业以都市圈为载体拓展产业链布局。组织重卡、乘用车(新能源)、机床产业链供应链对接会和国际合作对话活动,聚焦生物医药、物联网、太阳能光伏等重点产业链,开展线上线下招商活动,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在核心区,西安与咸阳围绕无人驾驶、工业机器人、智慧交通等领域,依托两地丰富的应用场景开展协同合作。各功能组团之间产业协同发展,各层次产业协作程度不断深化。
推动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在大气治理方面,“四市一区”联署《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季联席、月调度、周研判”机制,初步构建联防联控体系。联合出台夏季臭氧污染应对联防联控方案,统一政策标准,形成工作合力。在水体治理方面,西安与咸阳加强水污染联防联控,签订《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协同编制“一河一策一图”应急方案。2024年,西安都市圈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积极推进,主要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西咸新区入选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
未来,西安都市圈应继续坚持问题导向,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紧扣都市圈建设各项任务,加快建成具有鲜明陕西特色、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现代化都市圈。
(作者李 栋 系西安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安通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