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贵州日报·教育】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十年砥砺深耕 培育“忠诚工匠”

2025-07-17 12:55:00     阅读量:0

2025年7月17日14《贵州日报》第14版(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百花湖畔,书声琅琅;实训车间,机器轰鸣。

从2015年至今,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原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用十年时间,实现从中专到高职的跃升,2021年跻身贵州省“双高校”建设单位,迈入全省职教第一方阵。“忠诚工匠”的育人品牌在该校产教融合的熔炉中淬炼成型。

这场始于黔中大地的职教变革,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

全省教育系统第四届大思政课授课现场。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跨越之路

金牌8枚、银牌7枚、优胜奖12项。今年5月中旬,在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的贵州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上,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在智能汽车软件开发、区块链技术、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制造团队挑战赛等项目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立足装备制造,铸精做优智能制造、智能装备、智慧汽车三大核心专业群,5个系部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和人才需求,不断推进“三教”改革,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在编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80.17%。办学规模从2015年的7000余人扩大到1.3万余人。

坚守“深耕高端装备制造、培育忠诚工匠”的办学定位,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在工科院校高扬人文精神旗帜。打造了以“匠心立魂、匠行为根、匠技立身、匠尺形标”为内核的忠诚工匠文化育人品牌,推动职业教育育人成效最大化。

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积极构建大党建引领、大思政铸魂、大技能立身、大文化浸润、大科研赋能的协同育人体系,致力于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成就出彩人生的目标。

近3年,该院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全省前列;《职业院校“忠诚工匠”培养体系构建研究——以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为例》成为唯一一个由高职院校承担的重点科研项目;2023年,该院科研处处长胡鹏飞博士荣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教师团队获批省厅级以上科研项目26项,其中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1项,均直接服务于贵阳贵安企业;2025年获批两个博士创新站;2024年,学院在全省教育大会、贵州省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全省高校就业工作大会上作交流发言……

这场从“追赶”到“领跑”的蜕变,是贵州职业教育匠心筑梦内涵式发展之路的映照。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已然蜕变为破解“人才链—产业链”融合难题的“贵州解法”之一,以“匠心”熔铸人才脊梁,以“匠行”贯通产教血脉,最终让“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追求,化作支撑区域新型工业化的澎湃动能。

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陈虎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上荣获金奖。

“大思政”赋能培育时代新人

今年2月,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共青团中央宣传部指导的“思想铸魂 网育新人”“大思政课”优秀案例征集活动评选结果揭晓,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善用“大思政课”培育忠诚工匠》入选优秀案例,成为贵州唯一入选优秀案例的院校,也是全国两所入选的职业院校之一。2025年,该院被教育部评选为职业学校思政课建设协作组贵州省牵头单位。

新时代背景下,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将“忠诚”文化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和魂,2021年开始着力打造“忠诚工匠”文化育人品牌;2022年成立“忠诚工匠文化研究院”;2023年依托“一园一院三馆三中心”育人平台和“忠诚工匠”文化宣讲队构建“政校行企”四方协同“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2024年“忠诚工匠文化研究院”在学院正式落成,“忠诚工匠文化研究院”入选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黔兴高校智库”,累计孵化厅级以上人文社科项目30余项。

一步一脚印,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逐步构建完善以大党建引领、大思政铸魂、大技能立身、大文化浸润、大科研赋能的协同育人体系。将人才培养目标具象化为“四匠为尺”(匠心、匠行、匠技、匠尺)的职业追求。

贵州装备职院的育人图景始终清晰——技能的精进之路,必然与精神坐标的刻度同频共振,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技能,更要培育学生的精神灵魂。学院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实训场景和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构建起“理论+实践+艺术”的立体化育人模式。

这套浸润式育人体系的蓬勃生命力,成为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学院连续三年在全省39所高职院校年度综合考核中获评“第一等次”;先后获贵州省“双高”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全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贵州省教育系统“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等称号。

自2022年起,连续四年承办全省教育系统“大思政课”,开创了近万名师生“共融共进共在共研”现场同上一堂课的教学形式;善用“社会大课堂”有效地拓展教学空间,搭建“大资源平台”增加优质教学资源,建构“大师资体系”加强了教育教学力量,开创了思政课的育人新格局,诠释了大视野、思无界、政为魂、课先行的独特价值,打开了学生认识“世情、国情、省情、民情”的窗口;四年来,近万名学生踊跃参加忠诚工匠师生宣讲团、忠诚工匠学生合唱团、研习社、艺术展演等,通过亲身实践,汲取深厚的精神力量,成为激活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动力源泉,积聚了“向善向上向美”力量,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彰显了“大思政课”的无穷魅力;学院还将大思政课应用到开学第一课、党团课、班会课、第二课堂、职业规划等环节,通过学生老带新、师带徒等方式,实现了“忠诚工匠”课程体系贯穿育人,有效推动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

当思想的高度与技能的精度在职业院校同频共振,“忠诚工匠”便不再仅是育人品牌,而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精神标尺。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十年淬炼,以“忠诚”为火、以“匠心”为炉,焊接着学子的精神骨架,更照亮了无数学子的前程。

贵州省装备制造职业学院电气工程系老师张超带领学生开展电梯实训教学。

产教融合锻造工匠人才

今年5月,2025年吉利汽车全国校企合作峰会上,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再收获一项行业肯定——2024年度吉利汽车合作创新生态奖。

紧扣贵州“新型工业化”战略,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打造智能制造、智能装备、智能汽车三大专业集群,构建起“1+3+N”产教融合模式(1个专业群对接3家龙头企业,协同N家产业链中小微企业)。

以吉利汽车合作为例,双方牵头全国汽车智能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项目、共建吉利汽车产业学院、开发产教融合课程,并通过“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模式,将企业技术资源、岗位标准融入教学。同时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为学生提供与产业前沿接轨的实践平台。

“他们表现出色,不少已晋升为现场班组长,有的入职不到半年就在公司内部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贵州和鸿科技有限公司相关人员介绍,该公司自2022年起从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招聘学生,目前有31名毕业生在该公司就业。

工匠精神的沃土与企业价值的目标深度融合。

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汽车工程系党总支书记杨正荣介绍,学院还与比亚迪共建比亚迪应用技术(产业)学院,与宁德时代和奇瑞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目前累计向吉利汽车、比亚迪汽车、弗迪电池、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1200余人;与黎阳航空、航天电器、航天林泉等企业深度合作,开设“订单班”,800名学生100%就业。近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去向落实率多年稳居全省前列。

今年4月,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学生黄俊风斩获职教组成长赛道金奖,这是该院连续两年在大赛中获金奖——去年,黄俊风所在三人团队在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金奖。同是去年,第四届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上,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代表队还斩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创造了贵州职业院校在本项国赛上的最好成绩。

以赛促教、以证验技,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将各类技能赛场转化为育人主场。目前,由杨正荣主编的《汽车装配与调试技术》教材已出版,并入选贵州省“十四五”规划教材。《汽车装配与调试》还获评省级精品在线课程,全国有150多所高职院校正在使用。

从黔中山区的实训车间到全国产教融合的示范高地,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以“1+3+N”模式破解校企“合而不融”的痼疾,“工匠精神”从理念沉淀为生产力,学院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工匠熔炉”。

区域发展人才供给“双向奔赴”

“我尝试了失败的痛苦,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一路走来,在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的学习经历让我坚信:只要靠自己的本领扎实做下去,就有更美好的人生。”这段话来自2021年7月毕业于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吴天成。他毕业后回到家乡黔东南州锦屏县,组建无人机植保飞防团队,将数字技术运用到田间地头的故事获得央视报道。

“热爱岗位,刻苦钻研,并且能持之以恒,争取把手中的零件做到极致。”这是2022年毕业于该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学生杨海波对“工匠精神”的解读。杨海波就职于贵州航天科工集团,他的偶像是国家级高级技师、航天科工集团特级技师、贵州工匠——况云刚。

吴天成、杨海波和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众多优秀毕业学子一样,他们经过学习锻炼,从平凡的一员变成“能工巧匠”,在社会各个岗位发光发热。

“我们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引领,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知识链与服务链的精准对接,形成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科研处处长胡鹏飞介绍,该院教师2024年主持了9项省科技支撑计划,其中8项直接服务贵阳贵安企业。学院还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助力20多家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资质。通过课题研究,学院6名教师成长为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省教育厅青年科技人才。

深度的产教融合,创新的育人模式,精准的区域服务战略,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已成为贵州职教改革的“省域样本”,更为“技能贵州”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范式。

面向未来,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将以大力弘扬遵义会议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主线,持续办好“大思政课”,以忠诚工匠文化研究院为牵引,发挥好职业学校思政课建设协作组贵州省牵头单位作用,以申报国家“双高校”为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技高一筹”发展之路。

图/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

特约通讯员 梁晶

贵州教育报记者 侯帮虎

编辑 杨睿

实习生 何芳

二审 廖波

三审 赵宏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