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中央媒体看辽宁丨新华每日电讯:297个小法庭建在百姓家门口 辽宁法院扎实推进“强基工程”见闻

2025-07-11 09:11:00     阅读量:0

人民法庭作为基层法院的派出机构,既处在践行司法为民精神的最前沿,也是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线,在创新社会治理中承担着重要职责。

曾经只能代收案件、无法当场立案的人民法庭,如今有了诉讼服务站,不仅可以当场立案缴费,还可以远程开庭“云审判”;善于调解矛盾纠纷的人民法庭庭长,被群众称为“巧解山里‘千千结’的‘老娘舅’”;法律硕士毕业,自愿到地处偏远山区的法庭工作,完成从学生到法律从业者的蜕变;快递小哥到特设的劳动争议巡回法庭打官司,仅用37天便拿回了属于自己的劳动报酬……

从辽东到辽西、从海岛到深山,记者亲眼看到辽宁人民法庭发生着喜人变化——2022年起,辽宁法院系统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强基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关注人才培养、提升诉讼服务品质,让全省297个人民法庭离人民群众近些、再近些,让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强些、再强些。

大连庄河市“岭妹子”、阜新彰武县“老哥庭长”等一批人民法庭调解品牌深受群众欢迎;沈阳皇姑区劳动争议巡回法庭、大连自贸区法庭、大连金融法庭等一批特色法庭让司法服务更专业、更精准;来自人民法庭的全国模范法官滕启刚、何文辉等一大批扎根基层倾心为民的法官,成为服务群众、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

“强基工程”不仅让人民法庭华丽转身,更推动着司法为民的深刻变革。

“老哥庭长”不再遗憾了

2023年9月,“老哥庭长”刘玉术退休。离开法庭那天,刘玉术一遍又一遍从宽敞明亮的诉讼服务大厅、可以远程开庭的数字化审判庭走过,脸上始终带着欣慰的微笑。在基层法庭干了32年的他感慨地说:“现在没有一丝遗憾了。”

位于辽西北沙地南缘的阜新市彰武县人民法院冯家人民法庭,坐落在一片稻田旁边,时任庭长的刘玉术常年奔波在调解一线,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老哥庭长”。

多年来,有件事始终像石头一样压在刘玉术心头,总是感觉对不起周围的乡亲。2022年以前,法庭只有他一名工作人员,且因没有缴费功能无法当场立案,只能代收起诉状转交县法院,“当事人要走20多公里到县法院缴费,再回到法庭接收传票,一个案子开庭前要折腾几个来回。”群众打官司不方便,成了刘玉术心中最大的遗憾。

“现在法庭配备两名法官、一名法官助理、六名书记员。有了现代化的诉讼服务站,群众可以现场立案、缴费,当场调解;当事人若在外地,还可以通过数字化审判庭远程开庭。”接替刘玉术任冯家人民法庭庭长的王楠介绍,“以往30万以上的案件都得交由县法院审理,现在上亿元的案子都能审,群众在家门口打官司越来越方便了,法庭也从原来的案件‘代收点’成为名副其实的‘微法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22年以前,辽宁许多人民法庭基础设施老化陈旧、人员短缺、管理不完善、审判质效不高。有128个“一个人的法庭”,58个没有独立办公场所的法庭,172个法庭安保不合格。

实施“强基工程”三年来,辽宁法院系统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人往基层走、财物向基层投、政策向基层倾斜,全省人民法庭焕然一新。记者在走访中看到,人民法庭的安检区、诉讼服务区、在线调解室等办公区域划分明确、布局规范,网上立案、缴费、调解、庭审、送达全流程司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的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已经建成。

目前辽宁已有293个人民法庭设立了诉讼服务站,239个人民法庭可现场立案缴费,286个人民法庭实现线上签章,293个人民法庭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

为解决人员短缺、年龄老化等问题,辽宁法院系统采取多种措施将高素质人才引向人民法庭,如在公务员招录时为人民法庭设置定向岗位、员额遴选时为人民法庭法官助理设置加分政策、从上级法院选派239名优秀干部担任人民法庭庭长等。

营口市大石桥市人民法院审判员滕丽曾立过两次二等功,被授予“辽宁省法院系统办案能手”称号。2022年被选调到汤池人民法庭担任庭长的她,创新推出全员调解、全程调解工作机制,从前只负责保障司法活动安全运行的司法警察都参与到调解中来,效果良好。

法律硕士毕业后,崔婉楠来到沈阳市法库县人民法院大孤家子人民法庭工作。“在这里能看到群众最朴素的法治追求和需要,从辅助庭审到下乡量地,从巡回审判到开展涉企服务,我完成了从学生到法律从业者的蜕变。”

巧解山里“千千结”的“老娘舅”

“俩老哥,地能分、情难量,今天分了这垄地、几捧土,却断不了子孙后辈的隔阂。我也是农民出身,这一垄地种不了什么,我就拍板定了,今年你家种,明年他家种!”这是营口市盖州市人民法院万福人民法庭庭长何文辉为一对年近七十岁的亲兄弟调解“一垄地”纠纷的场面。“听你的,百年之后还这么办!”兄弟俩对望一眼后点头同意。

万福镇地处盖州市东部山区,近年来多发因情感纠纷、家庭矛盾、琐事争执引发的案件,何文辉总是能够巧妙化解。十里八村广泛流传着一句话:“万福有个‘老娘舅’,巧解山里‘千千结’”。

作为“强基工程”涌现出来的典型,何文辉今年年初被授予全国模范法官称号。他常说,法庭处在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前沿,必须有敢于接“烫手山芋”、主动钻“矛盾窝”的闯劲。

像万福人民法庭一样,越来越多的人民法庭在基层社会综合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民法庭的法官们背着国徽、带着移动便携设备,把审判席搬到村民的炕头上、热闹的集市里、小河边大树下,让司法服务沾着泥土、带着露珠,成为乡间动人的场景。

在铁岭,每个人民法庭都组建了“巡回审判轻骑兵”,每逢重要时间节点、赶集日,法官们摆上“法律问诊台”,为满脸愁容的大爷化解宅基地纠纷、给卖山货的大姐讲解买卖合同风险……“以前觉得打官司比登天还难,现在法官主动送法上门,连俺家娃都知道不能随便签合同。”赶集的赵大姐说。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法庭的工作就到哪里。辽河人民法院四个派出人民法庭均依托油田矿区设立,最远的距离主城区160公里。为了让百姓少跑一段路、少乘一次车,法院结合案件数量设立了多个巡回审判点,三年来,群众就近选择巡回审判点开展诉讼120多次。

家事审判是法院工作融入和推动社会基层治理的重要领域,承载着维护婚姻家庭稳定的社会治理功能。丹东市东港市人民法院大东人民法庭创新家事审判工作制度,组建家事便民审判庭,选派8名具有丰富生活经验、善于心理疏导和沟通交流的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组成家事审判团队,聘请32名家事调解员和2名心理辅导员,专业审理辖区内的离婚、抚养、继承纠纷等11种家事类型案件。

辽宁省基层法院受理案件占比达88%,人民法庭处在人民群众感受公平正义的第一线。辽宁省人民法庭主动在“联”字上下功夫,与司法所、派出所、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联合建立“四所一庭”,开展诉源治理。目前,全省人民法庭已经实现与法官工作站、法官服务联系点、巡回审判点与村(居)民评理说事点、乡镇(街道)矛盾调解中心无缝衔接。

快递小哥37天要回了被拖欠的派送费

“从立案、审理到我拿到派送费,才一个多月的时间,没想到法庭的效率这么高。”快递员张先生高兴地说。

2022年5月,沈阳快递员张先生在媒体上看到皇姑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一体化保障中心成立的消息。“我从物流公司辞职后,他们还拖欠我5000余元派送费。”张先生随后来到保障中心申请维权。

保障中心接案后发现,该纠纷不符合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条件,向张先生出具了不予受理通知书,建议其到劳动争议巡回法庭提交起诉状和相关证据。法庭迅速审核立案材料并于2022年5月30日进行立案登记,虽然案件标的额较小,但原被告争议较大,承办法官赵连波接到卷宗后立即组织开庭审理。

“庭审结束后,我分别和双方释法明理、开展调解工作,最终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物流公司于7月5日将欠付张先生的劳务费及诉讼费用一并支付给了张先生。”赵连波说。

沈阳市皇姑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一体化保障中心接到投诉后,先进行行政调解或人民调解,调解成功的,到调解室一旁的劳动争议巡回法庭进行司法确认;调解不成或不服裁决的案件,直接在巡回法庭进行快速审理。

皇姑区人民法院院长王文革告诉记者,以往没有专门机构受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诉求,出现劳动权益纠纷只能到法院起诉,到案件完结至少过了半年时间。2022年5月,皇姑区人民法院联合人社、工会部门在全国首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一体化保障中心,实现了一站受理、多元调处、裁审衔接、立审执全链条贯通,皇姑区人民法院还在保障中心设立了劳动争议巡回法庭。“巡回法庭快审机制的建立,大幅节省了劳动者诉讼时间,让劳动者化堵心为舒心。”

皇姑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年芳芳介绍说,保障中心成立后,共向巡回法庭申请司法确认案件331件,法院经审查后均依法作出司法确认民事裁定书。“我们还经常和保障中心其他部门梳理交流重大疑难案件,全力保障裁审尺度一致,提高劳动仲裁裁决的公信力,最大限度降低当事人的诉累。”

自贸区法庭、金融法庭等39个专业化审判法庭,在特色产业和新业态集中地区建立的11个特色法庭,成为辽宁法院系统优化人民法庭布局、提升人民法庭司法服务专业化、精准化水平的亮点。

2023年11月,大连金融法庭在大连高新区揭牌,作为集中管辖全市一审民事金融案件的专业化法庭,成立第一年,该法庭审结金融案件10228件,使全市金融结案量增长了44.6%;案件平均审理天数47.21天,同比缩短33.58天。

鞍山市海城市西柳镇电商产业园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诸多法律问题和经营风险。海城市人民法院西柳人民法庭的法官经常走进电商产业园与电商从业者交流,就高额违约金、协议种类、真实意思表示难以确定等难点问题答疑解惑,同时宣讲典型案件的审理过程,起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社会效果。

坐落在旅游小镇的大连普兰店区人民法院安波人民法庭,为擦亮“法旅融合”特色品牌,打造高品质温泉、滑雪旅游产业司法服务,搭建了旅游纠纷快速解决通道,在滑雪、温泉旅游旺季设立假日法庭,实行早八点至晚八点弹性值班工作机制,2小时内响应化解纠纷;辽河人民法院曙光人民法庭关注校园暴力案件,设立了少儿模拟法庭,将真实案例编成剧本,让孩子们扮演法官、当事人和律师,在实践中受到法治教育……

经过三年的蜕变,297个人民法庭就像一颗颗法治种子,在辽沈大地生根发芽,开出和谐之花、结出平安之果,为辽宁振兴源源不断地注入法治力量。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于力 高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