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企创新π | 以“医工结合”创新研发,这家企业把产品卖到七十个国家和地区
从重庆嘉陵江畔到湾区核心腹地,半岛医疗的创业史是一部“翻山跨海”的奋斗故事集。它从山城来,踏着深圳打造“医美之都”的鼓点,在欧美技术垄断下突破壁垒,一路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在国产医美器械细分领域领军出海。

▲半岛医疗集团创始人之一、副总经理丁毅(后二)介绍产品检测流程。本组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用工程方法整合研发路径
近日,深晚记者来到位于宝安区新安街道的半岛医疗研发中心,在这家员工平均年龄仅有27岁的公司里,所有高管都在开放区办公,董事长雷晓兵也是如此。
2004年以前,雷晓兵还是重庆的一名外科医生。当时的高端医美设备严重依赖进口,不仅价格昂贵,维修更是麻烦,“先支付定金、给维修工程师定好车票,再等个把月。医院等得起,患者等不起。”这让雷晓兵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2008年,雷晓兵联合几名有医学背景的朋友,在嘉陵江畔的民房挂起“半岛医疗”招牌。创业的愿望很单纯:研发出国内用得起、修得起的医美设备。2011年,半岛医疗与空军总医院皮肤科展开了历时四年的“产学研马拉松”。研究发现,特定温度下,308nm波长的紫外线照射对白癜风疗效显著,但当时的设备无法实现精准温控。为此,半岛工程师们深入临床一线,与医生密切配合,用工程方法整合实现温度控制、治疗起点/终点提示等技术,研发出全球首台“红紫光治疗仪”,该设备通过NMPA认证(CFDA医疗器械注册认证)后,现已成为国内三甲医院皮肤科的标配。半岛随后将该尖端技术普及到家用场景,让白癜风患者在家也能自行治疗。
“立足临床,用工程的方法来解决需求”——雷晓兵表示,医工结合是半岛医疗的核心研发路径。通过追踪、拆解全球前沿技术,半岛医疗与152家医院建立了临床需求库,以积木式的产品创新逻辑,制造出质量可靠、可以普及的医美设备。
与机构合作 构建产学研闭环
在半岛医疗研发中心,走廊墙面贴满专利证书和学术论文,清晰地刻画出十年磨一剑的破局历程。“零配件精度不足、研发人才匮乏,连仿制都困难,更别说原创。”回忆起艰难的突围之路,半岛集团创始人之一、副总经理丁毅感慨道。
在研发初期,面对欧美技术垄断,半岛医疗将目光锁定在射频和超声领域,将年营收25%~27%投入研发,与多家顶尖机构构建产学研闭环。经过技术迭代,重构了基于亚洲人体质的医美器械能量输出逻辑。在超声领域,半岛医疗创新发明“大焦域+超脉冲”输出方式,在保证能量深入SMAS筋膜层的同时,将表皮温度控制在安全阈值内;在射频领域,凭借智慧电机与分层治疗技术实现0.5~3.5mm精准控深,融合无序扫描与超脉冲技术较大程度降低痛感。如今,半岛医疗已申请专利1000多项,授权400多项,产品覆盖全球超70个国家和地区。

▲半岛医疗产品受到关注。
为了倒逼产品质量,半岛医疗在创立时便推出“售后服务零利润”政策,如今,半岛医疗的售后网络已覆盖全国一万余家医院和机构,维修响应时间缩短至48小时,从“一次性销售”转向全生命周期服务。面对医美行业山寨仪器、违规操作等乱相,半岛医疗推出“四重验真系统”,扫码即可追溯设备、治疗头、治疗机构及医师资质,让患者用得放心。
今年三月,半岛医疗自主研发的“第五代半岛黄金微针(半岛逆时针)”获得美国FDA 510(k)注册,这是国内首款获此注册的射频微针仪器,被认为是国产光电医美器械品牌全球化的一个新标志。从进口替代到走向全球,半岛医疗蹚出了国产医美器械的升级出海之路。
深圳产业沃土助力技术落地
2015年,半岛医疗将总部迁至深圳宝安,这一决策被雷晓兵和丁毅称为半岛医疗发展历程的“关键转折”。
宝安聚集了超过200家医美上下游企业,形成从材料研发、设备制造到终端服务的全链条生态。丁毅告诉记者,“提出设备构想后,在其他城市,可能需要几个月时间来协调供应链。在这里只要一周,甚至当天下午就能拿到3D打印原型。”完美的产业配套,使诞生于研究室的技术能够迅速转化落地,在最短时间内形成终端产品。
完备的产业生态也在重塑行业格局。2021年,深圳提出建设全球知名“医美之都”。2022年,半岛医疗新总部基地在雪花科创城落成。2025年,占地7.4万平方米的医疗器械研发及数字化生产基地在航城街道正式启动建设,正式投产后,预计提升产值2~3倍。

▲半岛逆时针研发历程。半岛逆时针专利墙。
“今年是半岛在深圳设立总部的第十年,这十年来,深圳市政府的政策红利、优越的市场环境不断推动我们发展壮大。下一个十年,我们有信心把企业的发展牢牢绑定在深圳这座创新永不停歇的城市。”雷晓兵表示。
深圳晚报记者 黄励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