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深处的牵挂
七月的太行山脉,晨雾刚刚散去,阳光洒在山西省五台县松岩口村的青瓦石墙上。在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前的空地前,乡亲们拿着小板凳、揣着病历本、攥着药盒子,从四面八方赶来——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白求恩医疗队再次来到这里。

义诊现场
1938年,白求恩不远万里援华抗战,在松岩口村待的时间长达百余天。在这里,他创建了模范病室,不仅救治了众多八路军伤病员,还组织制作各种医疗器材,给医务人员传授知识,编写医疗图解手册,培训出一批医护人员。时至今日,白求恩的故事仍在村里口口相传,他的精神依然激励着人们。
沿着白求恩战斗过的足迹,这支由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多科室专家骨干组成的医疗队第14年来到老区,开展巡诊义诊,为群众送医送药。
“医生,我这膝盖走路老是嘎吱响……”“脑出血后,肢体功能锻炼后还能恢复吗?”诊桌前,血压计的报数声、医疗队员的叮嘱声混着乡亲们的问询声,在村庄里连成一片。
义诊队伍中,神经内科专家冯连元的诊桌前格外“热闹”,73岁的他,时而微微俯身为老乡检查,时而仔细叮嘱按时用药,遇到听力不好的老乡,还会将声音提高,凑近耳边耐心沟通。日头渐高,额角的汗珠顺着皱纹往下淌,当年轻医生劝他休息片刻,他摆了摆手继续看诊。
义诊台前,76岁的张芝芳扶着拐杖,急切地问道:“ 医生,我这腿疼得厉害,夜里疼醒好几回……”骨科专家步建立俯下身子,轻轻按压关节间隙:“关节已经变形,有时候还会‘打软腿’是吧?”经过详细问诊和检查后,步建立初步诊断这是典型的骨关节炎,如果放任不管,会导致关节僵直,肌肉萎缩,以后连走路都困难。
“中国好医生”翟大龙的诊台前始终排着长队,面对每一位老乡,他都会展开“地毯式”问诊,从近期饮食到过往病史,从日常用药到情绪状态,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得知68岁的罗桂珍因睡眠不好经常头痛,翟大龙拿出耳穴贴,熟练地在罗桂珍的耳部寻找穴位,“这个耳穴贴能帮助您缓解头痛,记得及时按压……”
从清晨到晌午,诊台前的队伍始终没中断过。医疗队员的衣服被汗渍浸透,听诊器被捂得发烫,可没有一个人喊累。在他们看来,乡亲们眼里的期盼,就是最足的动力。
义诊人潮散去后,医疗队员背着药箱来到了83岁老党员朱中和的家。他向医疗队员们介绍说:“小时候,我就听老一辈讲白求恩的故事;当老师后,我又将白求恩的故事讲给娃娃们听。现在他们长大了,有的当医生,有的去当兵,都记着这故事呢。”
“您的膝关节恢复得很好,继续加强锻炼啊……”在炕头前,专家们熟练地给老人量血压、听心肺、做检查,给出详细的康复训练方案。离开时,朱中和拉着医疗队员的手,红了眼眶:“这么多年了,你们还惦记着我这个老头子。”
义诊期间,像这样温暖的场景不断上演。在革命老区的土地上,白求恩医疗队的足迹越走越远,白求恩精神也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出温暖而明亮的光芒。
责任编辑:赵松岩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