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三天内攻克轧钢技术难题!齐鲁大工匠李仁壮团队这样淬炼“中国精度”

2025-05-04 19:55:00     阅读量:0

5月2日清晨,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棒材厂二轧车间轧钢班班长李仁壮早已经驾车赶到了厂区。

深灰色的天幕正笼罩着轧钢厂,车间透出橘红微光。

最近,轧钢车间遇到了冷床反弧技术难题,严重影响了车间的指标,也增加了职工的劳动强度,李仁壮作为攻关团队带头人,需要在三天内攻克难题,眼下正是攻关的关键时刻。

“我认为还从温度上想办法、定措施,争取降低开轧温度,稳定区间控制、保证设备稳定性,线差控制要保持相对均匀,卸钢温度争取降到960摄氏度以下……”李仁壮换好工装、戴好安全帽,一头扎进轧钢车间,带领团队对问题再次复盘,安排大家各司职探寻解决办法。

卸钢车间检测温度

轧钢工是轧钢工序的关键岗位,直接影响着班组产量和产品质量。每当看着火红的钢坯冲出炉门,飞速穿过一台台轧机,化身为一根根合格的螺纹钢,李仁壮内心总是充满了快乐和满足。

“干就干出个样儿来!给自己个交代,也让父母放心。”李仁壮是名副其实的“钢二代”,1997年技校毕业后,追寻父亲的足迹,进入莱钢棒材厂成为一名轧钢工。

李仁壮在车间进行设备修检工作

当时,年轻的李仁壮对当时轧钢厂的艰苦环境不以为然,但技能的匮乏更让他感到恐慌。

曾经,李仁壮因操作不熟练,出现失误,导致轧线接连废了5次钢,轧制废品300多吨,生产中断3个小时。“5次、300吨、3个小时”,数字深深刺痛了李仁壮的心。也正是这次经历,激发了他勤学苦练的决心。

好铁是打出来的,好钢是炼出来的。轧钢车间里多年的摸爬滚打,成百上千次训练和生产应用,练就了他辊缝调整“一眼准”、线差调整“一支稳”等绝技绝活,同事将其戏称为眼“毒”手“牛”。李仁壮仅凭目测就可将辊缝调整到位,误差精确到0.1mm范围内!在出钢之前的导卫调整中,也能确保钢材一支成功通过!

李仁壮回忆,几年前车间接到一批高强度螺纹钢生产任务,要求成品关键尺寸的偏差值不高于±0.1mm。这是五倍于国标的严苛要求,当时在国内还没有成功的先例。

他翻笔记、查资料、问专家,日夜细心打磨,结合现有工艺和设备,大胆决定舍弃过去已有的经验,经过反复尝试和试验,确定最优工艺参数,并牵头实施了十几项技改技措、创新改善项目,一系列工艺技术难题被逐个攻克,形成了新的工艺标准。最终,李仁壮和工友们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圆满完成了棘手任务。

后来,他们得知那批高强度螺纹钢用在了火箭发射架底座上,“国之重器”自此有了山钢印记。“咱们一线工人能为国家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那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至今提起,李仁壮依然难掩激动之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眼下的难题通过设备改进、参数调整,已经有了些眉目,正稳定地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李仁壮手持对讲机,疾步如风在主控室、加热炉、冷床三地穿梭,额头的汗水不断滑落。对讲机里不时传来各岗位的汇报,“加大穿水”“注意控温”“保持线差”,他随时下达指令,各岗位协同配合调试工作持续推进。

“李师傅、李师傅,卸钢弯曲解决了!”对讲机传来兴奋的喊声。李仁壮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露出欣慰的笑容。对李仁壮来说,干轧钢,虽然辛苦,但却是个有意思的工作,“很有学头,有挑战性”。

与团队同事一起完成卸钢温度调试

李仁壮一直坚守专心、专注、专一、专业的“四专”信条,扎扎实实干好轧钢工作。多年来,他主持参与的多切分热轧带肋钢筋、低成本HRB500钢筋微合金化轧制、热轧细晶粒等钢筋生产的核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国家专利技术5项,为企业创造效益达3000万余元。

“如果你真正热爱一样东西,就会甘愿为之付出。” 李仁壮坚守在轧钢生产的第一线,从一名普通的轧钢工人,成长为“中国质量工匠”“齐鲁大工匠”,用执着把工作做到极致,用匠心把产品做到精雕细琢,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光与热,用实际行动诠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大众新闻记者 左丰岐 廖宁 通讯员 焦见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