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古典的气息
【近作速览】
中篇小说《丹青记》(刊发于《中国作家》2025年第3期)
点亮古典的气息
作者:赵 依(《中国作家》杂志编辑)
阿占的中篇小说《丹青记》,展现传统文化的丹青之脉,抒写艺术传承与现实抉择的群像故事。故事从抱白初入美术馆起笔,美术馆的工作事务与抱白自身的成长贯穿始末,他通过观察画家们的百态及背后的人生故事,不断探索着传承和创新之法。《丹青记》中,作家重点铺展几位画家的家学师承与生命体悟。抱白的成长既源自师徒情谊,也与其他画家的交往有关,同时也得益于他对美术馆工作的独特体悟和对民间匠人作品的整合。最终,他辨别真伪,由技入道,创造出新的丹青形象。
小说的叙事空间在城市美术馆与各类聚会场合之间腾挪。美术馆为画家画作提供展出平台,促进文化艺术的交流与传播,也培养和扶持艺术人才,并通过开展文创工作,形成展览、经营、收藏的良性循环,推动艺术走进生活、走进大众。美术馆之外,画家与藏家、美术馆工作人员的交往,勾连当下艺术现场,将一地的艺术史、文艺生态和众生相一一勾勒。
千古丹青真人,作为小说的前文本与知识原型,被作者埋入叙事,致意张璪的逸品逸格、马远的《十二水图》、倪瓒的清瘦山林、关良的戏曲人物画,以及敦煌石窟……与之呼应的是抱白领悟的绘画之道——要忘记笔墨,追求真景,要善于观察自然,对万物感恩。阿占有意淬炼整饬、简约的语句,在语言缓慢且有古韵的发声中,点亮古典的气息,读者得以感受知识和历史,以及匠人精神的流淌。
作家的学养与创作关乎文学作品品格。“学养”生成一种发乎主体、见于作品的主体素养,在解决文学的艺术危机、价值危机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养”帮助作家打磨出有意味的文学样态,或形成意象,或构成寓言,从人间出发,引领人们前往更开阔的地带。我们也期待在今后的作品中,这种主体素养能够以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化境呈现。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7日 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