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以山川大地为课堂,科创导读激励青少年破译地球密码

2025-07-10 09:04:00     阅读量:0

“‘人比山高,脚比路长’。科学高峰需要攀登者的毅力,创新之路期待开拓者的足迹。”日前,《上海科创教育经典导读》第四季上线新一期,同济大学教授、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汪发武担任导读嘉宾,向青少年读者推荐科普经典《地质之美》,破译地球密码。

节目里,一块来自海拔4500米青藏高原的岩样静静陈列,见证着科研薪火相传的力量。汪发武通过三峡库区防灾、川藏科考等案例,展现中国科学家如何用科学与责任守护山河安澜,诠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的使命担当。

《地质之美:经典地貌》一书含300余幅野外风景照片,展示了地球上7种经典地貌,如山岳冰川地貌、河流与湖泊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红层及丹霞地貌和火山地貌,普及地球科学知识,让读者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认识经典地貌定义和成因,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较系统梳理总结。

“大家讲小书”,邀院士为青少年通俗易懂解读大千世界奥秘,普及科学家精神,该系列科创导读节目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上海市科创教育指导委员会、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科技馆联合主办。

谈及选择地质灾害研究的初心,汪发武院士回忆1986年三峡毕业实习:“目睹滑坡灾害的破坏力,更看到科技守护生命的力量。在壮丽山河间守护人民安全,是地质人独有的幸福。”这份情怀已融入育人实践。

作为同济大学国豪精英班班主任,他将川藏科考案例植入《地球物理勘探原理》课程,带领学生三年跨越11个省份考察地质灾害现场。博士生张波在节目中展示青藏高原岩样:“汪老师教会我们,科研价值要用大地丈量。”

回顾1985年长江三峡新滩滑坡预警细节——专业监测队伍提前预判灾害,创造人类首次精准预报大型滑坡的奇迹。汪发武谈到,这一经验正助推中国技术走向国际:今年4月举办的第一届水库全寿期地质灾害防控国际学术论坛上,全球首个“水库全寿期地质灾害防控专业委员会”成立,标志着中国防灾智慧纳入国际标准体系。

针对全球变暖加剧灾害的挑战,主讲嘉宾描绘未来图景:“InSAR卫星技术可毫米级监测地表变形,智能预警APP将像天气预报般普及。”结合2003年三峡蓄水期的颠覆性发现——水位下降竟会触发滑坡运动。“真理常藏于反常细节”,他以“地质侦探”视角,鼓励青少年培养科学观察力,在书本阅读与实地调查中增本领长见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