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急在分秒之间、护在生命之巅,威海市立医院急诊科刘海光及团队

2025-05-12 15:29:00     阅读量: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连宁燕

在威海市立医院急诊科,有这样一位护士长,她用坚韧与智慧带领团队在生死竞速中书写传奇;她以温暖和情怀凝聚力量,让急救战场化作守护生命的港湾。她,就是急诊科护士长刘海光,一位用行动诠释“巾帼不让须眉”的新时代护理人,而她身后,是一支能打硬仗、充满温情的急诊护理团队,以“时间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为信念,打造“急救先锋·急智守护”护理服务品牌,筑起守护生命的坚固防线,成为威海岸边一座照亮生命的“南丁格尔灯塔”。

团队的力量: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在急诊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单打独斗无法赢得持久的胜利。刘海光常说:“一个人的力量或许能照亮一隅,但一群人的光芒才能点亮整片星空。”

她始终以“聚人心、强合力”为管理核心,在团队中倡导“三个互相”:互相补位、互相学习、互相成就。每当遇到重大事件,她总是第一个冲上前,用行动诠释“跟我上”的担当;当团队成员取得进步时,她比谁都开心,把每个人的成长都视为科室的荣耀。

面对科室全链条救治体系的复杂需求,精心构建系统化、多维度急救护理培训体系,致力于培养复合型急救护理人才,全面提升护理团队的应急处理能力和专业素养。对新定岗的急诊护理人员实行急诊门诊抢救、急诊重症监护岗位双准入制度,深度融合急诊的“快”与重症的“精”,强化核心能力培养,助力急诊专科人才向专业化、纵深方向发展。选拔优秀护士外出进修,学习前沿的急救护理技术。凭借扎实的培训成效,急诊科护理人员在急救技能比赛中屡获佳绩,先后斩获院级第一名、威海市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如今,现有4名国家级专科护士、13名省级专科护士,2人具备空中救援资质,8人具备介入手术资质。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急诊护理团队不断成长壮大。

智慧急救:全链条护航,分秒必争

“作为区域急危重症救治的核心力量,急诊科构建‘院前急救-院内抢救-急诊介入手术-急诊重症监护-急诊病房’全链条救治体系,实现‘五位一体’无缝对接,医护团队形成紧密协同、高效运转的急救体系。”刘海光介绍,在急诊门诊,无论是白班还是夜班,均常规配备具备急诊介入手术资质的护理人员。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为例,借助信息共享机制,急诊导管室可在第一时间启动响应。当班的介入护士迅速进行手术前准备工作,介入手术大夫以及听班介入护士也能迅速到位,各环节紧密衔接,分秒必争,为患者赢得关键的救治时机。急性心梗患者DtoW时间突破60分钟,抢救成功率超国家标准,患者从入院到手术的时间大幅缩短,为生命赢得黄金窗口。科室抢救成功率高达96.4%,心肺复苏成功率达36.97%,每一组数字背后,都是医护团队无数次演练和实战的结晶。

今年院级重点工作助力升级“5G+鲁云急救”救护车,实现“上车即入院”,信息化系统实时监控分诊、抢救、留观全流程,精准把控急性心梗、脑卒中等六大病种救治节点,以智慧医疗赋能急救团队,用科技创新守护生命通道。刘海光说:“相信在此系统的加持下,我们的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必将实现质的飞跃,为患者赢得更多生机!”

刚柔并济:温度+速度=生命刻度

“抢救时我们是战士,沟通时我们是家人。”刘海光和她的团队创新构建“双S服务模型”(Speed速度保障体系+Smile微笑关怀工程),让急救既有争分夺秒的“刚性”,更有人文关怀的“柔性”,用速度保障生命,用微笑传递希望。

标准化沟通与人文关怀实践:积极开展CICARE、SBAR等标准化沟通模式,有效改善医护、护护、护患之间的沟通方式。通过这些科学规范的沟通方法,团队协作更加顺畅,沟通有效性显著提高,进而预防不良后果的发生,极大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同时,细化人文关怀举措,为患者提供贴心、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积极投身叙事护理、巴林特小组活动,将“共情”“正念”理念巧妙运用到护患沟通中,进一步拉近护患距离。急诊科护理团队凭借在叙事护理实践中的出色表现,在比赛中荣获第一名佳绩。

党建引领与社会公益担当:以党建为引领,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急诊科护理人员踊跃参与急救知识普及活动,深入基层、社区、学校、企业等场所,采用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授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常用急救技能,有效提高公众急救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为健康威海建设添砖加瓦。此外,急诊团队在世界铁人三项比赛、征兵查体等大型活动中,圆满完成各项医疗保障任务。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诊科各部门医护人员紧密配合,秉持“紧要关头顶得上去,危急时刻冲得向前”的精神,妥善做好患者转运、接诊、抢救及收治工作,在全市人民群众健康防线前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护堡垒。

传承科室“四个一”抢救理念:出诊迅速,保证一分钟内出车;急救准备高效,一分钟内两名护士完成吸氧、监护、采血、静脉通道;心肺复苏及时,一分钟内两名医护能够实施心肺复苏术;应急响应快速,一分钟内可同时启动16名医护人员的急诊科内应急响应。这种高度协同的团队协作模式,确保在抢救患者过程中各个环节紧密衔接、迅速有序地推进,显著提高了抢救效率。

急诊人的坚守:向险而行,向暖而生

“我见过家属为抢救机会哀求,也见过太多无人问津的三无病人;见过康复出院的笑容,也见过生命消逝的无力……这些经历都让我对生命有更深的敬畏。” 刘海光说:“这个职业需要长期面对生死、加班、职业暴露风险,护士长尤为需要关注团队心理健康,防止职业倦怠。”提起急诊科团队,刘海光脸上露出自豪又心疼的复杂神色。“我们这帮人……都是‘疯子’和‘傻子’的结合体。”

“疯子”——因为敢拼,她说起那场连环车祸,五个重伤员同时送进来,急诊科瞬间炸开了锅。刚下夜班的护士,听到呼叫二话不说又冲回来,医护轮流跪在平车上做胸外按压,几个年轻护士一边抢救一边互相提醒,还要去不断去安抚情绪激动的家属,嗓子全哑了…… 门诊的冲在前线,后方病房、EICU无缝衔接救治工作,“大家见过一晚上25次心肺复苏吗?当您看到医生护士累到交班后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时的那种心情无法言表。在这儿,没人计较‘该不该我干’‘能不能歇’,只要警报一响,所有人都是本能反应——抢时间!”刘海光说着,眼里闪着光,声音有点哽咽“你说他们图什么?图一句表扬?图一声辛苦了?都不是,就是见不得生命从手里溜走。”

“傻子”——因为能忍。“但有时候……也挺心酸的。委屈、疲惫、危险,这些他们都咽下去了,就为了‘急诊人’这三个字。可就是这群人,扛起了生死线,只要多一个患者活下来了,我们就觉得值。”刘海光突然挺直了腰板,语气斩钉截铁,她指了指墙上密密麻麻的锦旗,“但您别觉得我们苦哈哈的!这是一个大家庭,主任经常说,在这里永远不会出现单打独斗,每个人身后都有急诊科做坚强的后盾。我也深刻体会到这个急诊医护大家庭的温暖!身为急诊人我们很自豪!”

提起急诊科护理管理团队,刘海光说,院党委、护理部等上级部门非常关注急诊护理团队的发展,急诊科部门多,设有六名护士长,我的这些伙伴们都非常优秀,不定期轮转部门积累经验,他们有着互相补位的默契,经验共享的智慧,共同抗压的担当,传承与守护的温情,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我们会不定期开展谈心交流活动,彼此分享工作经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会时刻关注每一位急诊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与心理状态,强化心理援助机制,全力增强护士的团队凝聚力,培育护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升其职业自豪感,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工作氛围。让每一位护士在高强度的工作中保持初心,在惊涛骇浪般的急诊工作中,成为照亮患者的灯塔。

他们共同努力全力打造三色文化引领的“向险而行、向暖而生”的卓越护理团队。以红色急救精神,即争分夺秒、担当使命为内在动力;以蓝色海洋情怀,即包容奉献、守护安宁为深厚依托;以绿色生命希望,即传递信念、助力康复为明确指引。在这里,期盼每一位患者都能重燃生命的希望,真切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与关怀。

展望未来,刘海光说: “在这里,每个生命都值得全力以赴!我们虽然不能拯救所有的生命,但必须为每一个生命拼尽全力。急诊科在我眼里就没有‘平凡的一天’,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我们成为真正的‘守门人’。”她带领的急诊护理团队,成为了一支能打硬仗、充满温情、以生命守护生命的“急救铁军”。这支平均年龄35岁的团队,用专业诠释着“敬佑生命”的真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