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捞之不尽的水葫芦,亟待跨区域协同治理

2025-08-22 10:08:00     阅读量:0

水葫芦爆发期,姜堰区河垛村拦截点,多艘打捞船一起作业。晓风 供图

夏季水生植物“爆发”,破坏生态堵塞航道

捞之不尽的水葫芦,亟待跨区域协同治理

□本报记者 晓风

近日,姜堰区张甸镇河垛村村民来电反映,在周山河医药高新区(高港区)与姜堰区交界的河垛村河段,不断有水葫芦从上游浩浩荡荡地漂来,侵占了部分水域。记者走访发现,当前地方和部门已启动应急打捞,但因水葫芦随水流动的特性,如何跨区域协同治理成了破解难题的关键。

周山河属长江水系,西起泰州引江河,东至姜堰东姜黄河,全长38.65公里,流经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和姜堰区的9个镇(街)。周山河流出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入姜堰,河垛村是“第一站”。日前,记者在河垛村段现场看到,当地在两区交界断面设置了专门的拦截点,拦截点由两道围网构成:第一道为固定网桩,中间预留开口保障船只通行;第二道是活动浮网,可根据行船需求随时打开。

河水缓缓东流,放眼望去,第一道围网以东的河岸边聚集着一条狭长的绿色漂浮带,以水葫芦为主,覆盖面积100多平方米。每当有船只驶过,漂浮带会被暂时冲散,但船只远去后,水葫芦又会重新聚拢。少量随着船进入围网以西河垛村段的水葫芦,会被当地的打捞船及时处理。

“夏季是水葫芦、水花生、水浮萍、绿萍等水生植物的生长旺盛期,其中尤以水葫芦最为突出。”姜堰区张甸镇水利站站长缪海勇说,水葫芦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作“凤眼莲”,是一种外来水生生物物种,本身无毒无害,起初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引入我国,可以净化水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曾有人把它作为猪饲料。然而,水葫芦的繁殖生长能力极强,会“挤占”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破坏水中生态平衡。往年水葫芦通常在8月初爆发,而今年初夏气温偏高、降水偏少,这为水葫芦的生长按下了“加速键”,其爆发时间提前了一个月。入夏以来,为防止水葫芦扩散至其他河道,河垛村采取 “围堵截流+清捞”的组合措施,每天安排两三条船在拦截点作业,高峰时期单日打捞量可达1吨。打捞上岸的水葫芦经暴晒脱水后,会被集中转运进行无害化处理。

缪海勇表示,水葫芦的漂流方向,受潮汐和风向影响,涨潮时向东、落潮时向西,多数情况下是随着周山河河水整体自西向东流动。对于有一些村民提出“水葫芦来自医药高新区(高港区)”的说法,他表示夏季全市各地均在全力打捞水生植物,随着风向、行船等带来一些水葫芦也是难免的。

记者从水利部门进一步了解到,周山河医药高新区(高港区)段的水面保洁由泰州市环卫处负责。泰州市环卫处生产科解释,受地理因素影响,长江水位与周山河水位存在一定落差,每天都有大量水葫芦、绿萍等水生植物从长江顺流而下,经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内的西干河、前进河、南官河等上游河道涌入周山河。今年6月下旬起,已有水生植物陆续进入周山河城区段,7月10日之后,涌入量大增。

由于周山河是内河航道,无法设置固定式阻拦设施,泰州市环卫部门已迅速采取应急措施:作业人员从每日12人增至30人,作业船只在原有6条电动保洁船的基础上,新增1艘机械打捞船,同时调配1辆总重量25吨的压缩车,日均清理水生植物约15吨,竭尽全力遏制水葫芦扩散态势。

水葫芦随水波而流动,治理不能分段而治,能不能以河长制工作为契机,推动上下联动、协同作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理效果?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一些市(区)、镇街、村居正在积极探索创建跨界河湖治理保护工作机制,推动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联防联控联治,促进水环境治理保护持续向好。如省属跨县河道西姜黄河,姜堰境内长22.8公里,泰兴境内长15.4公里,针对河道管护中的盲点、真空和死角,2022年两地签订联合河长制协议,约定共同开展巡河、护河、治河工作,共同制定河道管护标准,严格落实好巡河制度和河道保洁制度。通过这样的两地通力协作,让西姜黄河逐渐恢复了水清岸绿的自然风貌。

来源:泰州日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