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警惕这些错误的吃饭方式,成为你的健康杀手!

2025-09-14 07:05:00     阅读量:0
图片图片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吃饭,本应是一件愉悦又享受的事情,它为我们的身体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但你知道吗?错误的吃饭方式,就像隐藏在暗处的健康杀手,会在不知不觉中伤害我们的身体,尤其是多个重要器官。下面,就一起来看看那些不良的吃饭习惯,究竟是如何损害我们健康的。

图片

带着情绪吃饭,心脏很受伤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心情烦躁、愤怒或者悲伤时,就想通过吃东西来缓解情绪。可你有没有想过,此时受伤的可能是你的心脏。

《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曾刊发的一篇论文显示,法国洛林大学医学团队招募1109名参与者,追踪调查13年后发现,情绪化进食与心脏舒张功能障碍风险增加38%有关;情绪化进食越严重,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也越快,意味着血管硬化程度越高。

当我们处于负面情绪中,大脑会处于应激状态,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促使糖皮质激素合成增加,葡萄糖消耗加快,从而让人食欲大增,尤其爱吃高热量食物。暴饮暴食虽能暂时缓解压力,却会带来肥胖、内分泌紊乱、高血脂等问题,最终影响心脏健康。不仅如此,焦虑、抑郁的人还容易有吸烟、喝酒、睡不好、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都会进一步增加心脏病风险。

高蛋白饮食,心血管和

骨骼的“隐形杀手”

如今,很多人追求高蛋白饮食,认为蛋白质吃得越多越好,既能增肌又能减脂。然而,过量的高蛋白饮食,其实是心血管和骨骼健康的“隐形杀手”。

《自然》子刊上的一项研究表明,蛋白质供能比超过22%时,免疫细胞激活增加,巨噬细胞受影响较大,这些细胞堆积在血管壁上,会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高蛋白饮食还会导致氧化应激增加,使体内产生更多自由基,损伤细胞膜和DNA,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刺激体内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炎症因子释放;导致血压升高和血脂异常,体重增加。

蛋白质对骨骼健康也很重要,但过量摄入高蛋白食物,会影响钙的吸收,打破钙的平衡。长期如此,骨骼中的钙流失增加,骨密度降低,容易引发骨质疏松等骨骼问题。

主食吃不够,全身都遭殃

在追求健康和减肥的热潮中,不少人选择少吃甚至不吃主食。但你可能想不到,主食吃不够,伤害的可是全身。

主食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为身体提供能量。长期主食摄入不足,身体会分解脂肪和蛋白质供能,这个过程中会产生酮体,导致血液中酮体水平升高,引发酮血症,出现口臭。而且,主食摄入不足还会导致营养不良,影响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缺乏碳水化合物,大脑能量供应不足,会让人感到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长期下去还可能影响大脑发育和认知功能。此外,主食吃不够还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有研究表明,碳水化合物摄入过低,会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分泌和作用,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同时,还会导致血脂异常,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经常吃太饱,身体超负荷

“每餐七分饱,健康活到老。”可生活中,很多人难以抵挡美食的诱惑,经常吃得肚子圆滚滚。经常吃太饱,除了当时会感到腹胀、腹痛等不适,长期如此,还会让身体超负荷运载,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长期摄入过量食物,身体无法及时消耗,多余的热量就会转化为脂肪堆积起来,导致肥胖。而肥胖是许多疾病的高危因素,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这些疾病都会增加死亡风险。吃太饱还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影响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导致消化不良、胃炎、胃溃疡等胃肠道疾病。另外,进食后,为了消化食物,血液会大量流向胃肠道,导致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供血相对减少,可能会出现饭后困倦、头晕等症状,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病从口入”,这句老话一点没错。吃饭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为了给身体提供营养,维持健康。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平和的情绪,合理搭配饮食,每餐七八分饱,让身体更健康,生活更美好。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编辑 :胥岩

审核:乔惠琳

统筹:李佳

商务合作:13329518266、17597366160

邮箱:lnrb100@sina.com

版权声明: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属原创作者。

图片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