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共生,守护多样之美——南昌扎实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鄱阳湖畔,东方白鹳栖满枝头;广袤农田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成群结队“撒欢”;扬子洲水域,江豚化作微笑天使“打卡”南昌……这些动人图景正是南昌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的生动写照。“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美好景象,已成为南昌经济社会发展最鲜明的底色与最亮眼的名片。而这背后,正是南昌久久为功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不懈努力。值此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让我们一同探寻南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实践与丰厚“家底”。

《扭》摄于新建区南矶山 赵丰收
家底持续“增厚”
织密生物多样性“保护网”
南昌,自古便是“襟三江而带五湖”之地,河湖纵横交错,山林郁郁葱葱,湿地广袤无垠,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孕育出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如今,越来越多的珍稀物种在此现身,南昌生物多样性家底持续“增厚”。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查明的维管束植物有2099种,其中野生植物1726种。全市共有监测记录到的陆生野生动物489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3种、二级保护野生动物78种、“三有”保护野生动物359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中华穿山甲、麋鹿、小灵猫、白鹤、白枕鹤、白头鹤、青头潜鸭等,成为南昌生态向好的“代言人”。
为守护这份得天独厚的生态财富,南昌坚持系统谋划、科学施策,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规规章,构建起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多部门协同合作、同向发力,能让保护工作更专业、更高效。”南昌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科负责人何健介绍。同时,成立市长江江豚救护与处置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和市长江江豚遇险救助技术委员会,为保护工作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持续构建监测体系,是做好保护工作的重要支撑。南昌组织实施野生动植物资源、野生维管束植物本底调查,建立南昌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数据库,涵盖种类、数量、生境和分布等多种信息。在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监测方面,建立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4处,构建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监测一体化系统。

《静谧象湖》摄于象湖湿地公园 廖志远
“2024年,我们在南矶湿地保护区内开展鸟类监测工作,其中日常水鸟监测144次、越冬期水鸟‘逢8’监测18次、林鸟监测45次。”南矶湿地保护区工作人员余冠军介绍。此外,全市还完成生态质量监测样地布设39个,设置水环境专项监测断面11个、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监测点7个,在全省率先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探索开展地表水水华监测。
物种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一环。在南昌赣江水域江豚活动区域,执法人员开展常态化巡护,“我们要求过往船舶途经该水域时务必加强瞭望、谨慎驾驶、减速慢行且禁止鸣笛,还向过往船舶精准推送江豚保护水域航行通告信息。”东湖区农业农村局农水中心主任陈永亮告诉记者。
2024年,南昌投入100余万元在扬子洲镇渔业村水域开展了3次增殖放流活动,投放“四大家鱼”共300余万尾,为长江江豚补充饵料。南昌动物园通过科学饲养管理与繁殖技术,成功建立了华南虎、金丝猴、蓝冠噪鹛等多个濒危物种的优势种群,遗传多样性得到发展;南昌珍奇植物园的建成,也让植物物种保护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此外,南昌还完成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建立标本展示馆收录100余种标本。
南昌加快构建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市27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与1067.85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红线,共同守护着城市生态安全。全市错落分布着国际重要湿地2处、省级重要湿地4处和省级湿地公园5处等诸多鸟类家园,南昌高新开发区五星白鹤小镇被称为“全世界离白鹤最近的地方”,城区天香园被誉为“城市候鸟之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候鸟景区,“白鹭越冬不南下”成为南昌独有的一大奇观。
严管执法“防线”
守护生态安全“生命线”

《七彩湿地》摄于五星农场王罗湖 陈 刚
生态安全,执法是坚实保障。南昌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指导服务企业落细落实环境风险防控措施,从源头守护生态安全。
在跨区域协作与专项行动方面,南昌与九江等5市6县合作建立生态警长制,扎实推进“春风2024”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破坏水生态、侵占林地耕地等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加强农产品监管,严查非法渔获物交易,守护农产品市场生态安全。
近年来,南昌禁捕退捕执法力度持续加大,成立24小时制联合执勤组打击非法捕捞和整治违规垂钓,多次联合对赣昌水产品批发市场等农批(贸)市场开展督导检查,同时对涉渔案件协同调查,大力开展“百日利剑”、河湖库“清四乱”整治、鄱阳湖区极枯水位水生生物保护工作联合巡查执法等专项行动。
强化重要生态空间监管,南昌扎实推进自然保护地“绿盾”专项行动,历年“绿盾”专项行动发现问题全部完成整改销号。组织对上级下发的遥感监测疑似点位开展实地核查,近年来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未发现我市新增违法违规问题。同时,扎实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加强有限人为活动管控。

《艾湖湿地》摄于艾溪湖湿地公园 肖茂员
科技赋能“转型”
激活生态价值“新引擎”
南昌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全力推动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截至2024年,完成68个自然资源登记单元划定,其中4个单元完成登簿;探索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全市首宗“进贤县内青岚湖等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项目”上市交易,交易成交价2.31亿元;持续做好GEP定期核算,建立GEP自动化精算平台,制定《GEP提升方案》及GEP年度分析、研究报告。
科技创新为“两山”转换注入动力。创新批复组建市渔业资源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市农林害虫自动监测与林火监控防护重点实验室等市级科研平台,为生态保护提供技术支持;推动新型经营主体改革,全市分别有国家级、省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4家、20家,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个;推动绿色企业对接资本市场,2024年新增绿色直接融资86.18亿元、省联合股权交易中心绿色板块挂牌展示企业39家,为绿色发展引入金融活水。
生态产品交易市场的搭建,让水权、碳汇实现市场化交易。2024年,全市完成水权交易3例,连续完成全国碳市场三个履约周期碳配额清缴履约工作,共开展零碳活动130次。安义县试点以林权特许经营权质押融资模式,获江西省首笔银行贷款1.1亿元;生态资源高质量转化,新增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3个,生态优势正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
筑牢栖息“家园”
绘就和谐共生“新画卷”
漫步赣江岸线生态长廊,但见江水澄碧,江豚腾跃,鸥鹭翩跹。从“捕鱼人”到“护豚员”,郭启发感慨道:“现在江豚越来越常见,生态环境真是越来越好!”如今,赣江南昌段水生生物多样性不断提升,江豚遇见率增长大大提高。
鸟类是南昌生态画卷中的“精灵”,也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生态蝶变。在五星白鹤小镇,摄影爱好者梁铭熙架起“长枪短炮”,“去年在这里观测到白鹤、小天鹅等,这里就是观鸟爱好者的天堂。”生态摄影师们捕捉到卷羽鹈鹕等罕见物种身影,印证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显著成效。

《乐园》摄于南昌五星白鹤保护小区 赵闽光
2024—2025年度第六次越冬水鸟同步调查共统计到东方白鹳、白鹤、青头潜鸭、小天鹅等各类越冬水鸟7目10科39种,约14.1万羽,比上次同步调查增加了4万多羽。鄱阳湖地区罕见的黄胸鹀、卷羽鹈鹕相继亮相,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现身进贤县青岚湖……一幅“人鸟共生、人鸟相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谐画卷徐徐展开。
城市与自然的融合创新令人耳目一新,南昌大力完善城市绿地生态,打造城市客厅“席地而坐”示范点25个。14个新建口袋公园将绿地嵌入社区,82145平方米的新增绿意为市民打造“推窗见绿”的生活空间。“以前这里是闲置空地,现在建成口袋公园,我们下楼就能散步,感觉生活更惬意了。”市民沈萍说。
2024年新建和改造城市复兴大道、马咀山公园等12条绿道,长度55.81公里,全市城市绿道建设长度996.78公里,通过绿道串联居民社区、公园绿地、历史文化和商业街区等空间,形成覆盖全城的绿色服务系统。
在鄱阳湖生态修复上,投入6000余万元实施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与恢复工程,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碟形湖保护与管理项目,促进生态恢复,全力保障湖区湿地生态。“实施保护与恢复工程后,越冬候鸟食物更充足,有效地保证了越冬候鸟的安全稳定栖息。”余冠军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最厚重的底色,人与自然的共生图景是最美的乐章。“未来,我们将持续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作用,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建设,强化监督执法和科技支撑,让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何健谈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时说道。
南昌正以坚定的步伐,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南昌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 本文分类:实时讯息
- 本文标签:南昌 生态 湿地 生物多样性 江豚 白鹤 工作 全市
- 浏览次数:0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5-05-22 14:33:00
- 本文链接:https://www.i985.cn/news/04rXRB1Nln.html